欢迎光临!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
“诗意语文”与“美育”
作者: 孙伟 | 发布时间: 2008/5/6 0:00:00 | 1105次浏览

“诗意语文”与“美育”

——听特级教师郭学萍的课有感

【案例】

题记:

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,一个阅读匆忙的时代,但是我总想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一颗诗的种子,也许有一天就能开出一朵美丽的鲁冰花,虽然不引人注意,但会让人感觉到,这世间还有一份美好。——郭学萍

第一次听到“诗意的语文”这个名词,我砰然心动,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燃而生。我记得大学时期,我的外国文学老师对语文教学有过一段极为浪漫的深刻解释:“教育就是用过去去引导未来。特别是语文教育他教会人去思考,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安详地度过此生。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。”我不知道当时的我在倾听这句话时为何会有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,事实上,直到今天,我将这段话写成文字,我依旧激动万分。也许是它的浓浓诗味儿深深的打动了我,总之,在那一刻对于语文教学的一种感性认识就在心中扎根生长了,虽然那个时候还很稚嫩。

这学期,特级教师郭学萍带着她的诗意语文,带着他的诗意人生,带着他的唯美童话来到了我们的学校,给所有的孩子、所有的教师呈现了一堂“美丽”的语文课——童话世界。也让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“诗意语文”的魅力。

郭老师说诗意是营造出来的。“孩子们,你们认识她们吗?”(课件呈现动画片《爱丽丝的世界》)。“碧绿的小草摇晃着小脑袋仰望寂寞的天空,羞涩的花儿伸了个懒腰怯生生地睁开了眼睛,小鸟在歌唱,蝴蝶在舞蹈,青蛙踢开厚重的棉被走出洞穴做起了早操……美丽的爱丽丝似乎满脸忧伤?孩子们,爱丽丝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啊?”稚嫩的童音争先恐后地响起:“美丽的、五彩缤纷的、神奇的、神秘的、快乐的、幸福的、无忧无虑的……”“哦,可爱的孩子,你就像一个小诗人,你的语言深深地感动了我,把你说的写在黑板上好吗?”郭老师喜欢称呼自己的学生为“亲爱的孩子们”。她似乎不在意那些心智未开的孩子能不能完全听懂她的话,但是事实上,孩子们毕恭毕敬,似乎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使命,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每一个字。教师是年近四十的不惑之人,却有着那么一颗干净可爱的心。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,虽然学生是总角垂髫的无知儿童,却能说出许多耐人寻味的语言。于是,黑板上简单的一个圆圈,它可以是“美丽的花仙子的帽子”、可以是“装满七色糖果的袋子”、可以是“湛蓝的湖水”、可以是“辽阔的天空”、可以是“女巫的魔镜”还可以是……还可以是……互动、对话、平等、民主、尊重。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自由飞翔的天空。郭老师的解释是:“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生命的绽放。孩子是天生的诗人,让他们亲近大自然,敞开心灵自由感受,他们的话语自然就诗意起来了。

【反思】

在欣赏完这节课后,我陷入了沉思:“诗意的语文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,为什么能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接受?结合“美育”的相关理论,我发现,在很多方面“诗意的语文”都体现了“美育”的相关理念。

一、“诗意的语文”激发了孩子们的审美潜能:

由于千百万年以来人类整体社会审美活动实践在心理结构上的积淀,人类个体身上天然就禀赋了某种美感能力。所以人天生就能够分辨乐音和噪音,天生就对一些形体、颜色等敏感。这是人的天然的审美潜能。我想,即使是低年级的儿童,他们同样存在对汉语言美的感知的潜能。华夏五千年,灿烂的文化,悠久的文明,在孩子们生命的根源蛰伏着,他们蠢蠢欲动。“诗意的语文”就是孩子们审美潜能转化为审美冲动的催化剂。孩子们在教师诗性的华美的语言的引导下,内心的审美欲望一下子被唤醒,并积极投入到审美现实中去。我想这就是孩子们在郭老师的课上积极踊跃,全情投入的原因。

二、“诗意的语文”体现了“美育”的精神实质:

美育的精神实质指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。梁启超先生说:我确信是人类生活一要素,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,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的成分抽出,恐怕便活得不自在,甚至活不成。“诗意的语文”正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的审美境界。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,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,一颦一笑中,告诉孩子们人生的真谛,这样的审美效果会如春风化雨般无声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,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指引他们该如何度过此生。我想,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,它超脱了一种功利性,它的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——人生。“一切为了孩子,为了孩子的一切”这句口号在“诗意的语文”这一理念下不再空洞无力。

<<语文课程标准>>指出:“语文教育是审美的,诗意的,充满情趣的。”我想,也只有让语文多一点“诗意”才能让孩子们的人生多一份“美丽”。

关闭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