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!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
润物细无声
作者: 梁俊 | 发布时间: 2012/10/18 9:25:00 | 1330次浏览

润物细无声

杨祖艳

背景简介:

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?无论同伴们在干什么,都听不到她的声音。可是,她的双眼却写满了忧郁和迷茫。父母的离异,外婆的唠叨,给孩子的世界填满了苦涩和敏感。 必须及时地以一种润物无声、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她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帮助,帮助她找回自我,重新激发走出沼泽的原初动力。

教育案例:

一夜无眠。白天的一幕不断在我的脑海里闪现。她,这个可怜的孩子竟然趁教室没人的时候去拿同桌的伙食费。我真是矛盾极了。 可怜她,毕竟在正常的孩子享受母爱、父爱的时候,她的父母离异了,她的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;又恨她,怎么就不知道争气呀?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,这样的品性以后怎能融入社会,过上幸福的生活呢,我们班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?

好容易盼到天亮了,起床后来不及吃饭,早早地来到学校等刘红。一路上我在酝酿着,我们的谈话将从何开始?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她又能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,做个诚实的孩子呢?

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,因此,我马上与她婆婆联系,耐心地提醒她拿钱这件事不要主动提起,更不要呵斥、埋怨、恐吓孩子,相反当孩子回家主动承认错误时要表扬她、鼓励她、接纳她,并设法让她的父母能经常关心她,给她创造家的安全感。我还特意嘱咐其他同学,要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她,让她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爱。利用班会时间做了一个心理健康游戏——“优点大轰炸”,每个孩子都向她发射了“炮弹”,说出了她的优点,我发现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,捂着嘴在偷笑呢!阳光又回到了她的脸上。可是如果想让她真正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深刻性,估计还没那么简单。我决定通过心理剧的“角色互换”,也就是根据她这次的捐款事件,编导一个心理剧,让她和同学们参与其中的角色,通过体验角色来领悟自己的做法错在哪里,自己究竟该怎么做。在互动的过程释放自己,表达自我、认识自我,探讨自我、接纳自我,产生崭新的经历和感悟,借此走出困境,实现自我整合。当激烈的情绪宣泄过后,重要的是能有所感悟,学习以新方式来应对问题,并能将这些经验应用到生活中。我找来我们班几个善于表演的孩子,并把剧本的大概内容告诉他们,而其中刘红的角色就是自己的婆婆。表演时“婆婆”的爱的表白,老师的苦口婆心,同学的真心的帮助,真挚的友谊让在场的孩子们都感染了,刘红演的“婆婆”在舞台上就泣不成声,我知道我的教育的目的达到了。晚上,我又接到了她婆婆的电话:“老师,太感谢您了,前天晚上被我暴打,都没承认,今天经过您的教育,回家就承认了错误,并把剩下的75元全给了我,我们以后一定听您的安排,配合您把孩子教育好……”。

在第二天的周记中,她这样写道:昨天的心理剧演绎后,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,我很惊喜,原来我在老师、同学心目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优点,原来我的老师和我的家人竟如此爱我;我很惭愧,自己竟作出如此让老师和家人操心的事。我以后一定不做有损道德的事,做个好孩子,做个大写的人,长大后好好回报我的老师……看完之后,我不禁热泪盈眶,为我自己,也为刘红这孩子,我坚信,她心底的坚冰已经悄然融化,融化成了涓涓细流,滋润着她、同学、家人以及老师的心田。我真想告诉全世界的人,这以后,又多了一个可爱的天使,以花朵般的笑脸,绽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。

教育反思:

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:“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,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”。作为老师,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千万不可操之过急,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,动不动就把孩子犯的错误与孩子的品性联系起来。反之,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,仔细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,对症下药、逐步引导,使之生活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,一步步敞开自己的心灵,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,享受生命的快乐。同时,从外部环境入手,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孩子的教育、引导。

而心理剧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。学生通过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、亲身经历的事,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,领悟其中的道理,感染力强,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,有针对性地修正他们的歪曲认知,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;其次把“大道理”用“心理剧”的形式表现出来,既能够让中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,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,还能够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,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和友谊,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成长中的自我;再次心理剧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味和反思,通过内心冲突和斗争,有强烈的体验和领悟,从而能够意识到自己思想或行为的误区,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行为。

通过年的实践,我总结出: “心理剧”是师生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桥梁;“心理剧”是学生实现自我认识的有效载体;心理剧”是健康心理的播种机。

关闭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