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!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
“放”和“扶”-王慧娟
作者: 窦林 | 发布时间: 2009/5/31 11:26:00 | 983次浏览
“放”和“扶”
—由执教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》所想到的
南京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王慧娟
在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》中,我感觉在上“商不变的规律”这一课时中,我认为教材的安排不太合适,于是我改编了部分内容,但两次执教中不同的引导方式造成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。
第一次授课:
  师: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。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,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,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——桃子,分桃子时,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,孙悟空说:"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!"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:"太少了!太少了!"孙悟空就说:"那好吧,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,怎么样?。"小猴们得寸进尺,挠挠头皮,试探地说:‘大王,再多给点行不行啊?’孙悟空一拍胸脯,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:"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,你们总该满意了吧?小猴子们笑了,孙悟空也笑了。
  师:为什么孙悟空笑了?
  生1: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,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。
  生2: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,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。
  师:你能列出算式吗?师随机板书: 
    8÷2=4
    80÷20=4
    800÷200=4
  师: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,看看你发现了什么?在小组里说一说。
  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。
  生1:下面的每一个数都在前面的基础上多了一个0,商还是4;
  师:你是怎样观察的?
  ……
  (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,整个安排全部打乱,耽误了许多时间,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。)
本以为这一环节的应该很流畅,学生应该能够按照我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出正确的答案,但是结果是事与愿违。后来想想:虽然自己的情境安排比较合适,学生们完全可说出其中的变化过程,但是我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,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,完全放手给学生去做,反而适得其反。我想:一方面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,孩子们不能按照教师给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,导致在教学节奏的减慢,也浪费了不少时间,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另一方面,在课堂上我虽然根据学生学情,半“扶”着学生,但是让学生探索其中规律时“放”的太快,问题过大,没有真正从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入手去解决问题。第一次授课后,我认为这个时候如果不急着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,给他们一根“拐杖”,设置一些铺垫问题,适时的引导、点拨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解决。
第二次授课:(上午是第二节课,第二次课是下午的最后一节,让我有了改变的时机)
 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:
    ①8÷2=4
    ②80÷20=4
    ③800÷200=4
  师:第一道算式和第二道算式比较,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,商不变;第二道和第三道算式比较,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,商不变;第一道和第三道算式比较,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,从上往下看,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,商不变。
  师:还有什么发现?(从下往上看,又有什么规律呢?)小组交流。
  在这一次的改变中,我发现我先不急着让孩子自己说,先“扶”着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两道算式之间的变化规律,然后再让学生看三道算式,从上往下,再从下往上,孩子就会在脑子中产生印象和概念。这时候在“放”手让孩子自己去说,去发现,效果好很多。不仅没有多浪费时间,同时也给了孩子充分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,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,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,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。
在前后两次的不同的教学中,出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。在教学实践中,要帮助学生发现、组织和管理知识,引导他们,既不能全部“放”手,也要适时的“扶”;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、理解知识,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,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,这样才能突出知识的系统性。同时,学生的经历过程,要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,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,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,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,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。这样,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有效。

关闭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