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!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
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(孙伟推荐)
作者: 无 | 发布时间: 2008/11/5 16:00:00 | 1187次浏览

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(孙伟推荐)

张万祥

教育是心灵的艺术。

班主任能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,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,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,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,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,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,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,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,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。以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教育诗篇,以自己的忠诚和执著维系着绵长的文化繁衍,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着斑斓的成长手记,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铸造着坚强的未来人杰……

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,让青少年成人。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,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。苏霍姆林斯基说: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,而为了了解孩子,就应该不断地观察、研究。不了解孩子,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,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,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。他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,他说:我十分坚信,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,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,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。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,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。他还告诫说: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。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,心灵创伤的医治者。

我们应该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:班主任因何而精彩。是的,可以说,班主任因爱心而精彩,班主任因奉献而精彩,班主任因勤奋而精彩,班主任因人格而精彩,班主任因科研而精彩,班主任因读书而精彩,班主任因艺术而精彩,班主任因激情而精彩;可以说班主任因诗意而精彩,班主任因思考而精彩,班主任因生命而精彩,班主任因创新而精彩,班主任因追求而精彩;还可以说班主任因网络而精彩。班主任因后进生而精彩,班主任因终身学习而精彩……但是,我觉得核心之一是:班主任因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精彩。

教师注定一辈子平平凡凡、默默无闻、为人作嫁,但教师关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是青少年的心灵,是宇宙万物最神圣、最神秘、最具活力的对象。教师的劳动成就了学生,他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,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,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,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,他让愚昧走向智慧,让弱小走向强大”……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,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,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,更是班主任的幸福。

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宽广、复杂、多变的世界。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、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,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,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,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,这是至关重要的。

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,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?是理念上的走进,还是实践中的走进?是走近,还是走进?是持之以恒地走进,还是有时有会儿地走进?是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灵,还是只走进一部分学生的心灵?是浅尝辄止的走进,还是入木三分地走进?这里面大有学问,值得我们探讨。

讲一个典型性的故事一道激起心灵震撼的选择题――以证明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举足轻重的。

故事大概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在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座小镇,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。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,有人吸毒,有人进过少年管教所,有一个女孩子甚至在一年之内堕过三次胎。家长拿他们没有办法,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。就在这个时候,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了这个班。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,菲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,先给孩子们一个下马威,而是出了一道选择题:

有三个候选人,他们分别是:

A 、笃信巫医,有两个情妇,有多年的吸烟史,而且嗜酒如命;

B 、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,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,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,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;

C 、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,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,不吸烟,偶尔喝点酒,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,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。

菲拉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人类的人。无庸置疑,孩子们都选择了C。然而菲拉的答案却令人大吃一惊:孩子们,我知道你们一定都认为只有最后一个才是最能造福人类的人,然而你们错了。这三个人大家都很熟悉,他们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:A是富兰克林·罗斯福,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。B是温斯顿·丘吉尔,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。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,阿道夫·希特勒,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。孩子们都呆呆地瞅着菲拉,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
孩子们,菲拉接着说,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,过去的荣誉和耻辱都只能代表过去,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的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。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吧,从现在开始,努力做自己一生中做想做的事情,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才……”

正是菲拉的这番话,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,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,其中的许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骄人的成绩,有的做了心理医生,有的做的法官,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。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那个个子最矮的也最爱捣乱的学生罗伯特·哈里森,今天已经成为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。

菲拉老师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,突出的问题确实震撼了他们的心灵,而不是像过去他们所得到的棍棒、皮鞭只能触及他们的皮肉。触及心灵的才有效。

再讲一个发生在我国一个小学校的故事。这所小学有一个班级的不少学生不懂什么是美、什么是丑,骂街现象十分严重。刚接班的班主任不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,而是开展了一个活动。这位班主任在讲桌上摆了一个鲜艳的、没有一点伤痕的苹果,说:从今天开始,每当有人骂街说脏话时,就在这苹果上刻一刀。第一天,苹果上刻了一刀又一刀,第二天,第三天……苹果上伤痕累累。班主任捧着苹果痛心地说:它原来可是一个鲜艳的没有一点伤痕的苹果啊!可如今被伤害成这个样子。我们每个同学就是一个苹果,一个鲜艳的苹果,我们不应该彼此伤害。过了一周,老师在讲桌上又放上一个鲜艳的、没有一点伤痕的苹果。第一天过去了,第二天过去了……这个苹果始终鲜艳、没有一点伤痕。同学们开始懂得什么是美、什么是丑了。这位老师借用一个苹果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。

(孙伟读文章感言)

作者的想法和我有许多共鸣,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讲,促使事物发生改变的是事物本身的“内因”,而“外因”只起辅助作用。许多时候,我都认识到,只有触动孩子们的内心,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意义。然而,许多时候,我太在乎孩子自己的“内省”了,对于这些懵懂无知的孩子,很多时候,他们不会做到真正的内省。工作的经历,和这篇文章让我豁然开朗,其实,我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我太关注孩子们的“内因”作用了,殊不知,“内因”的作用也要与外因有机结合起来,“内因”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。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这个“外因”就是“活动”,活动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,也只有活动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会“内省”。

关闭×